首页>财经 > 正文

9年履职见证家乡巨变 呼吁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

2022-03-01 10:19:56来源:四川经济日报

“你看,村民的眼神不一样了,有光了!”在全国“两会”召开前夕,全国人大代表、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道。

作为第十二届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9年间,耿福能反复深入凉山,到田间地头了解民意,将老百姓真正的需求变为建议带到北京;9年间,耿福能传播中药材种植“致富经”,助力凉山脱贫摘帽,告别贫困。

脱贫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。”凉山脱贫后,耿福能并没有停下脚步。今年年初,耿福能已“三进三出”凉山,他在走访调研中发现,传统的中药材产业模式影响效益,不利于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的推动。

为此,耿福能结合实地调研、经过深思熟虑,准备在今年“两会”上呼吁建立现代产业园区,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。

从凉山走出来

9年履职见证家乡巨变

“有对比才能看出变化。”耿福能看着手里握着的一叠彩色照片说,这些照片记录着凉山脱贫前后的变化,特别是照片上的村民,从面无表情到满脸笑容,折射出他们脱贫致富后的新生活。

这些变化得益于好医生集团在凉山推行的中药材产业扶贫

从1996年开始,耿福能便带领好医生集团在大凉山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。每当谈及为何20多年来始终坚持带动凉山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时,耿福能总是说:“我从凉山来!”

作为土生土长的凉山人,耿福能对大凉山的彝族群众、草木风物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。在201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,耿福能建设家乡、造福群众的决心愈加坚定。

2014年,耿福能响应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“万企帮万村”精准扶贫行动,派出集团精兵强将进驻布拖县火灯村,指导当地发展中药材附子产业,探索出“公司+支部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中药材产业扶贫模式。

以火灯村为试点,年来,中药材产业扶贫在凉山遍地开花。“我们在凉山州9个县种植川续断、附子、金银花、木香、大黄、一枝黄花等中药材,面积达3万多亩,带动1.7万户8万多名群众走上稳定脱贫奔康的道路。”说起在凉山的帮扶成果,耿福能很是自豪。

而让耿福能感到欣喜的是,他在履职的9年间,不断地见证着家乡的变化:土房变新房,泥泞小路变水泥路,还新修了篮球场和文化室……“可以说是翻天覆地!”每次被问及这些年凉山的变化时,耿福能都会用这个词来表达他内心的震撼。

“2020年,火灯村出了第一个大学生!”让耿福能更为高兴地是,脱贫后的村民们不仅在物质条件上有了改善,更重要的是,他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变,对教育的重视将有效打破贫困的代际传播。

据了解,在耿福能履职的9年间,他积极建言献策,累计在大会、团会和小组会上发言83次,提交建议106条,共计16万多字,涵盖中医药发展、民生、健康、品牌和知识产权、科技创新等诸多领域,其中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的建议,有效助推了凉山脱贫摘帽工作。

到田间探问题

发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

“从基层中来,到田间里去。”作为一名人大代表,耿福能不仅仅只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,而是身体力行地去实践。

2月18日一大早,耿福能便从西昌出发前往凉山州喜德县两河口镇觉钉村调研。驱车4个多小时,最终到达目的地。在觉钉村,好医生建立了木香中药材种植基地,2月正是采收第一季木香的时候。

“老乡,你这个挖断了,还有三分之一埋在土里可惜了!”在觉钉村,耿福能走进了田间地头,指导村民采收木香。但他发现,不少村民采收方式有问题,导致中药材被挖断,影响了产量。而觉钉村不是孤例,这是凉山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共问题。

这让耿福能意识到,锄头、钉耙等传统的农具应该被淘汰了,要通过机械化种收解放农民的双手,从而提高种植效益。

然而,农村要想发展现代化产业,种收方式的改变只是其中一环。耿福能在调研中发现,当前农村耕地质量退化面积较大,科技创新能力不足,抗风险能力较弱,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不高,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,部分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仍然不强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比较艰巨。

为此,好医生集团在2021年做了有益的探索,除了在凉山州9个县继续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外,还创新模式,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。“现代产业园区的建设,能让中药材种植更科学规范。”耿福能认为,科学规范的种植将有效提高效益。

目前,在布拖,正在推进中药材良种繁育和科技推广示范园区建设;在喜德,1500亩木香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功建成。同时,喜德县冕山镇和光明镇、布拖县乐安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也在规划布局中。

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,耿福能还制定了更大的规划:未来5年内,在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一定实效的基础上,好医生集团计划在凉山州种植中药材达8万亩以上,在四川省内其他县种植中药材7万亩以上,在国内其他适宜地区的中药材种植达到5万亩以上,实现全国10个省20个县70个乡150个村发展中药材20万亩以上、产值6亿元以上、带动10万余农户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的目标。

去北京谈建议

呼吁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

在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9年时间里,耿福能反复下乡调研,就是为了找出人民群众真正关心、关注的“难点、堵点”,并将其具象化成建议提出来,使它成为有效推动问题解决的动力。今年,他也将继续带去接地气的建议。

耿福能告诉记者,针对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,今年他的建议将围绕如何继续加强对脱贫地区的产业帮扶,同时提高科技创新力量的注入有效助力乡村振兴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。

在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,耿福能建议建立健全完整产业链,政府资金分配能向脱贫摘帽地区倾斜,设立专项补贴资金,用于打通市场、产品、品牌、科研、企业生产、市场准入的全产业链,以确保脱贫摘帽地区主导特色产业建得好、管得好、稳得住、可持续。

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,耿福能建议建设现代产业园区,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。

以中药材产业发展为例,首先要建立特色中药材现代产业园区,通过科技化、集中化、规范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生产经营,促使产业园区达到高产量、高质量、高效益的目标。

“现代化产业园区将成为一个‘样板间’,对其他地区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有很好的示范指导作用。”耿福能说,建立现代产业园区,除了能让产业发展更规范,还能发挥有益的辐射效应。

而针对人工种植影响效益的问题,耿福能建议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。他表示,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需要因地制宜,因此希望国家能够支持高端智能、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的研发制造,从而让村民实实在在地从中受益。

(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刘佩佩)

标签: 产业模式 乡村振兴 现代产业园区 科技创新 中药材产业

热文推荐